日前,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本届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
学校在本次竞赛中斩获大赛主赛道一等奖7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产业赛道金奖1项;国际赛道金奖1项、银奖1项;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本届竞赛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大赛吸引了53000余名优秀学子报名参加,收到了来自629所高校的7044件主赛道作品、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的142件作品以及667件产业赛道作品,参赛作品共计7853件。经过前期评选,共计344件作品入围决赛,包括299件主赛道作品、20件国际赛道作品、25件产业赛道作品,参赛单位和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最终评出特等奖16项,一等奖174项,二等奖257项,三等奖1340项。
获奖作品名单
序号 |
赛道 |
奖项 |
作品名称 |
指导教师 |
团队成员 |
1 |
主赛道 |
全国一等奖 |
“雾影无踪”—一种高效的冷却塔雾滴电捕集装置 |
田野、葛坤 |
周飞阳、周文俊、康桓、孙阳、王若熹、刘俊泽 |
2 |
主赛道 |
全国一等奖 |
“奇藻贪黑”—一种基于海藻的核废水自动处理系统 |
贲浩然、鲁正 |
邵占鹏、李承轩、冯卓巍、黄佳怡、张豪、 赫振科 |
3 |
主赛道 |
全国一等奖 |
“余后存损”—一种新型紧凑式车载余热利用膨胀机 |
曹贻鹏、贲浩然 |
郭昊雨、王梦涛、 张锦梁、朱芊凝 |
4 |
主赛道 |
全国一等奖 |
氨聚热业—一种面向化学储能-绿氨热力发电系统余热回收的氨燃料预处理装置 |
杨仁 |
丁月、刘阳、黄歆窈、刘思航 |
5 |
主赛道 |
全国一等奖 |
风起 “露”涌—基于离子风技术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 |
田野、葛坤 |
陈丽、江锦纯、裴知涵、周润康、许云龙 |
6 |
主赛道 |
全国一等奖 |
“气润轻航”—船舶空气润滑系统 |
马旋 |
杨朔、霍文华、朱嘉敏、郭耀 |
7 |
主赛道 |
全国一等奖 |
“乘风而起”—一种面向蔬菜大棚的风力供暖系统 |
杨洪磊、赵宁波 |
郑阳、徐万鹏、陈燚坤、江宇宸、陈曦、刘文卓、韩佳豪 |
8 |
主赛道 |
全国二等奖 |
“净膜佳音”—基于可调超声-co3o4-nr/pms 的超滤膜清洗系统 |
赵方波、勇俊 |
李湘、王研博、赵璨、高佳欣、李音希、丁翰飞、李博然 |
9 |
主赛道 |
全国三等奖 |
“无油无氯”—一种基于磁流体的新型船舶绿色推进方法 |
国杰、张国成 贲浩然 |
田嘉亮、刘武林、韩备、魏齐越、辛泽轩、刘云彤、龙佳怡 |
10 |
主赛道 |
全国三等奖 |
“沧流砥柱”—基于新能源联合水面水下动力装置 |
王艳华、杨连峰 |
金宗睿、谢敏融、 陈浩宇、周春通、 郑东方、宋枳序 |
11 |
主赛道 |
全国三等奖 |
“足下生光”—压电磁电耦合能量收集地板 |
席鸿远、周松 贲浩然 |
解明月、杜雨璁、 黄佳阳、李麟、孙广、高志旭 |
12 |
主赛道 |
全国三等奖 |
“拾光灭污”—一种利用光/海水调控的新型海洋防污涂层 |
陈蓉蓉 |
何承添、王雨阳、牛佳雯、蔡文韬、杨亮亮、王昆莫 |
13 |
主赛道 |
全国三等奖 |
醇净深蓝—一种高效清洁船用甲醇动力控制器 |
卢莉莉、姚崇 |
郭宗伟、王怡健、刘真余、贾必文、马奔、范佳美、杨添 |
14 |
主赛道 |
全国三等奖 |
“铝水氢山”—基于铝水反应的高效制氢装置 |
曲永磊、孙涛 |
郑东方、查程、连成玮、鲁晋松、吴启阳、谢敏融、张文熙 |
15 |
主赛道 |
全国三等奖 |
“智沙屏障”—草方格固沙汇碳机器人 |
马旋、李铁磊 |
张林鑫、冯可、羊玉娇、文亮、衣子豪、陈裕浩、张承锦 |
16 |
产业赛道 |
金奖 |
碧水氢源—基于固态储氢材料高效脱氢的氢能动力装置 |
魏云鹏、礼博 |
金秋玉、刘锶颖、 施家豪、蔡文韬、王泽同 |
17 |
国际赛道 |
金奖 |
润滑侦探—一种船舶发动机润滑油在线监测系统 |
赵滨 |
葛承泰、丁成金、刘文卓、王鹤儒、孙广、聂骁健、赵然 |
18 |
国际赛道 |
银奖 |
一种基于氨热裂解和废弃低温燃烧改造的新型氨氢发动机 |
熊仟、杜世欣 |
聂骁健、刘文卓、杜佳逸、王鹤儒、熊一帆、王新阳、马亦龙 |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创立于2008年,旨在引导和推动青年大学生们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需求。在校内选拔赛中,由我校校团委主办、动力学院承办,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校800余名学生的100余件作品,经过选拔最终15项作品入围国赛。
比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宣益民教授来到哈工程参赛作品展区与参赛学生进行交流。
同时,本次比赛还公布了百篇全国能源动力类本科生优秀毕设获奖名单,我校由动力学院马旋、赵滨指导,曹屹锋的《低速柴油机气缸润滑油喷注特性探究与优化分析》;姜玉廷、高杰指导,罗悦佳的《多级动力涡轮颗粒沉积特性研究》2篇毕业设计入选,曹屹锋同学作为获奖学生代表上台领奖。
获奖项目介绍:
雾影无踪——一种高效的冷却塔雾滴电捕集装置
获得奖项:主赛道一等奖
指导教师:田野、葛坤
团队成员:周飞阳、周文俊、康桓、孙阳、王若熹、刘俊泽
项目介绍:热力发电作为我国的高耗水行业,其取水量占全国取水总量近12%,而冷却塔用水量占整个热力发电厂70%以上。由于蒸发与风吹等原因,约有95%的冷却塔用水以雾滴形式飘散于大气环境中。为了降低热力发电厂运行成本与回收水资源,亟需开发一种高效且低能耗的雾滴捕集装置。本项目基于异性电荷相互吸引的物理机制,利用电晕放电促使雾滴群携带与捕集装置相反电性的电荷,随后在静电引力作用下,有效调控雾滴运动轨迹,实现雾滴群的高效捕集。与传统的雾滴捕集技术相比,该装置可提高捕集效率约50倍,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能耗较低(电晕放电功率仅为19 w/m2),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
“奇藻贪黑”——一种基于海藻的核废水自动处理系统
获得奖项:主赛道一等奖
指导教师:贲浩然、鲁正
团队成员:邵占鹏、李承轩、冯卓巍、黄佳怡、赫振科、张豪
项目介绍:2024年4月20日,排海的福岛7800吨核废水已经抵达我国东部海域,我国沿海亟需一种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强的核废水处理方法。团队通过实验,发现低成本海藻处理核污水可节约成本,提高处理效率、处理容量;处理后的藻类废物不仅可以高效回收重金属核元素,还能产生清洁能源氢气。本团队基于藻类处理方法针对封闭式海水养殖场提出了一套一体化全自动预警、处理系统,包含了全自动预警部分和全自动处理部分。该方法为核污染水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新思路;有效地解决现有核污染水处理成本高、无法实现自动化以及对海域处理束手无策的弊端,同时极大程度上保护人员不受核辐射危害。
“余后存损”——一种新型紧凑式车载余热利用膨胀机
获得奖项:主赛道一等奖
指导教师:曹贻鹏 贲浩然
团队成员:郭昊雨 王梦涛 张锦梁 朱芊凝
项目介绍: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设计新型紧凑式膨胀机,对大型货车和重型卡车进行余热利用。目前,我国大型柴油车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其柴油机排放的高温废气所携带的能量无法合理利用,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能源的浪费。该团队基于车辆空间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膨胀机,可以有效利用车下空间布置,进而通过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将排气余热能量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作品拟通过热力学方法、结构力学、动力学方法、试验方法等手段,进行余热系统参数选取,膨胀机结构力学分析,实现余热利用的目的。
氨聚热业——一种面向化学储能-绿氨热力发电系统余热回收的氨燃料预处理装置
获得奖项:主赛道一等奖
指导教师:杨仁
团队成员:丁月 刘阳 黄歆窈 刘思航
项目介绍:氨燃烧热力发电系统在现实应用中面临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等问题。团队设计面向可再生资源废电化学储能-绿氨热力发电系统余热回收的氨燃料预处理装置。该装置可利用cao吸收氨水中水分产生氨,在节省传统液氨气化耗能的同时,采用吸热反应、直接接触换热方式来提高换热速率;同时回收利用氨热力发电系统余热来热裂解部分氨,将纯氨气预处理为nh3/h2/n2混合物,从而改善燃烧稳定性、降低nox生成量。因此,该氨燃料预处理装置是氨热力发电系统的中枢,并且能够与其它类型的可再生资源发电和热力发电系统联合使用,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风起 “露”涌——基于离子风技术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
获得奖项:主赛道一等奖
指导教师:田野 葛坤
团队成员:陈丽 江锦纯 裴知涵 周润康 许云龙
项目介绍:太阳能界面蒸发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水淡化方法,有着蒸发效率高、能耗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大部分的太阳能蒸馏器中,空气等不凝性气体含量高达80%,形成不凝性气体扩散层。该扩散层不仅导致较大的导热热阻,还阻碍蒸汽向换热壁面的传递,极大的限制了淡水生产效率。基于此,本项目组提出了一种电晕离子风强化冷凝的太阳能蒸馏器装置。通过产生一定强度的离子风,可强烈扰动不凝气扩散层,促进蒸汽在扩散层内的热质传递,使淡水生产速率提升7倍以上,并具有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气润轻航”——船舶空气润滑系统
获得奖项:主赛道一等奖
指导教师:马旋
团队成员:杨朔 霍文华 朱嘉敏 郭耀
项目介绍:船舶作为重要的海上交通运输工具,航运业占据世界总贸易量的80%以上,占据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随着全球航运需求的不断扩大,这一数字会不断上升。新能源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船舶航行距离,提高航行成本。船舶空气润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技术,通过在船底喷射气流在船底和水体之间形成气层,从而达到减阻效果,提高了船舶的航行速度和效率。因此,本选题拟展开基于流体仿真与实物相结合方法,通过流体仿真证明空气减阻的可行性,初步验证模块分布、空气流速等因素对减阻率的影响,接着利用多个减阻模块和一个实验平台搭建实物验证框架,利用空气泵为减阻模块供气,经过实物实验来探究作品的最佳减阻方案。
“乘风而起”——一种面向蔬菜大棚的风力供暖系统
获得奖项:主赛道一等奖
指导教师:杨洪磊 赵宁波
团队成员:郑阳 徐万鹏 陈燚坤 江宇宸 陈曦 刘文卓 韩佳豪
项目介绍:我国北方冬春季节低温弱光严重影响了蔬菜大棚的产量和作物品质,利用北方丰富的风力清洁能源解决蔬菜大棚的供暖需求是可行之计。针对传统“风-电-热”多级能量转换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款“风能-热能”直接转换的风热装置,具有能效高、能量转换层级少、推广性强的特点。团队成员优化设计了集约化风热机组,设计了制热、制冷与储热三工作回路,通过智能化控制,可在风力不足时可实现“风-热”工作回路与常规电力供暖方式灵活切换,满足蔬菜实际生长需求,保持适宜生长的温度。据仿真模拟及实验验证,本作品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功效,在低成本方案下可实现高的节能减排效果。
碧水氢源——基于固态储氢材料高效脱氢的氢能动力装置
获得奖项:产业赛道金奖
指导教师:魏云鹏 礼博
团队成员:金秋玉 刘锶颖 施家豪 蔡文韬 王泽同
项目介绍:氢能的制、储、运、用一体化产业链中,储氢技术是连接氢气生产端与需求端的关键。硼氢化镁(mg(bh₄)₂)可以通过风、光电解的绿氢合成,作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效率高、脱氢速度快等优点,是极具前景的便携式固态储氢材料,但目前不成熟的脱氢技术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本作品围绕硼氢化镁固体脱氢效率低,脱氢反应速率不可控,产氢过程稳定性差的问题,基于微分思想结合的技术路线,分为粉末供给模块、粉末喷射模块、脱氢反应模块三个部分进行设计实现固态储氢材料高效脱氢,开发了具有可控化和集成化的氢源发生器为氢燃料动力装置持续稳定的提供氢能,大幅提升续航性能。
润滑侦探——一种船舶发动机润滑油在线监测系统
获得奖项:国际赛道金奖
指导教师:赵滨
团队成员:葛承泰 丁成金 刘文卓 王鹤儒 孙广 聂骁健 赵然
项目介绍:本作品是一种船舶发动机润滑油实时监测系统,相比起现有的实时监测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针对传感器,团队设计了一种三线圈的微流控颗粒监测传感器,其具有更稳定的磁场,能够有效提升小粒径颗粒的监测精度。另外,为了解决工作环境噪声的影响,团队提出了ceemdan算法,提高了设备在低信噪比环境下的监测精度。该作品能实时监测船舶设备润滑油品质,提升设备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