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院故事】海建机械制造厂筹建往事-凯发ag平台

 【船院故事】海建机械制造厂筹建往事-凯发ag平台
【船院故事】海建机械制造厂筹建往事
作者
杜洁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7-12-15

1970年,国防科工委依据中央军委的决定,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体南迁,在组织上也有重大改变,将原来的“海军工程系”分离出来单独办院,即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为了适应教学、科研、生产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能适应办学需要的实习工厂。当时学院的领导机构是:学院筹建领导小组,下设校办、政工组、教革组、后勤组。其中,教革组下设工厂组,我有幸作为工厂组组长,负责筹建学院实习工厂。

学院领导积极争取从哈军工四海机械厂选调技术干部、工人和设备。得到原哈军工领导的支持,使我院工厂筹建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筹建工作从1970年7月开始,除了我之外,作为班子成员,谢连源负责思想政治工作,高永寿负责办理有关人事工作。当时,工厂组的主要任务就是选调人员和设备。我们每天去军工四海厂商调有关人员和设备事宜,组织报名愿来我院的干部、工人召开座谈会并回答有关问题。经过努力,有30多名技术干部、工人愿来我院工作,同时,经原哈军工领导批准,支援我院20多台机械设备。但当时还没有厂房,也没有办公室,我们只好从专业实验室借几间房子安装设备。

8月,从原哈军工四海厂调来的干部和工人先后报到。我们用了3天时间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首先学习毛主席有关教育革命的思想、有关建设强大海军的指示、有关工厂建设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并以大庆人创业精神为榜样,鼓励大家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克服困难,尽快建成并发挥校办工厂的作用。经过学习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对当时的困难也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大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要把工厂创办好。当时正值文革时期,难以订购到所需生产实习设备。有的同志建议,“军工四海厂”正为国防科工委生产加工一百台车床床身,咱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条件铸造床身和一些零部件,为自己动手制造车床做准备。这个意见经院领导请示,得到军工领导的支持,同意我们利用四海厂热加工车间空闲时间去铸造车床床身,所需设备、材料全部由他们支援。我们就请由四海厂调来的原热加工车间的技术干部黄亚光带领全厂的领导、机关干部参加,利用晚上12点以后的时间参加铸造劳动,经过几天的努力,先后铸造了24台车床的床身,为工厂后来自己制造车床创造了条件。

令人感动的是铣工于华珍,当时她已怀孕五、六个月。为建造车床所需的齿轮,她仍然坚持每天夜里去四海厂加工齿轮,历时20多天完成了近百个齿轮,解决了车床所需的全部齿轮。由于思想认识的提高,创建工厂工作成为全厂人员的自觉行动。由于哈军工搬迁,有些废旧钢铁不要了,全厂的工人、干部只要发现了都主动捡回来,为以后生产所用。为此,大家还开玩笑说,我们工厂是“捡破烂”起家的。

建厂初期,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办公室,当时所进的设备就在爬犁架子上安装,并进行生产加工工作;热加工车间没有设备,就由技术干部和工人自己制造冲天炉,利用露天条件为铸造工作做准备。

就这样,我们很快有了生产能力,尽最大努力承担学院的科研生产加工任务。

有实验室科研工作急需一台缠绕机,当时又订不到货,请工厂帮助解决。工厂的同志研究可以给加工一台,但需要卷板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一位老工人田长明和另外两位工人师傅自动加班,利用周六晚上一个通宵和周日大半天,赶制出一台卷板机,保证了实验室科研所急需的设备。

由于学院各专业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工厂的任务也就逐步增加,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当时也没有加班费,只给3角钱误餐补助费。对此,工人毫无怨言,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为科研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为国防科工委制造了一台导弹模型。这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制造任务,当时,工厂有一位老高级技师左雪农,带领老工人齐子生、于宝金、李云程等同志负责加工。工厂设备不全,他们就到外厂借用设备,终于做出一台精美的导弹模型,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赞扬。

另一个值得称道的任务,是为我国首条核潜艇生产射流水位调节器。这个科研项目是由动力专业杜泽老师等同志设计完成的,需要加工一台样机,希望工厂能帮助完成。这台设备不大,但涉及到许多工种,从木模、铸造到机械加工,材料是铜料。经过研究,工厂同意接受任务。由于时间紧急,热加工车间主任黄亚光利用周日一个人来车间做铸造准备工作,用钢锯锯铜料(这也是工厂仅有的一块铜料),经过几天的努力,完成了这台样机。杜泽老师异常高兴地取走了样机去实验室做试验。但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因文革时期实验室的设备几年都没有使用,水管也全部被锈蚀了,一开机就把一台新制成的射流水位调节器全部给堵死了。杜泽老师又来到工厂,谈到这次试验的失败,急得流出了眼泪,请求工厂再加工一台。工厂立即加班加点,又赶制了一台。这个设备终于成功用到了核潜艇上,为我国海军建设的第一艘核潜艇做出了实际贡献。

工厂筹建初期,从军工四海厂调来的几十名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只能做为建厂的骨干力量。后来,工厂又从外单位选调十几名技术干部和工人,并经六机部批准,招收几十名青年学生来厂参加工作。工厂先后办了两期青年工人技术培训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培养锻炼。

此外,学院初建为解决教师、干部家属两地分居问题,把住在外地的家属调到哈市。因文革时期无法安排工作,学院校址也未定,就把这批家属送到工厂参加锻炼。这些家属其实都是女干部,大多都是大学毕业的专业技术干部,这对充实工厂的技术力量起了很好的作用,对工厂的政治学习和文化生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同志到厂后,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积极参加劳动,有学工科专业的就直接参加了工厂的技术工作,有学文科的就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随着学院办学地址的落实,这些女干部大多数又被重新分配了工作。

经过几年的调研比较,哈船院的校址最终确定在“哈军工”原校址。经上级批准,哈军工的部分教学楼、实验室用房划归哈船院使用。当时,院领导决定把哈军工的129号楼和72号楼划归海建厂使用,这才解决了工厂的厂房问题。

129号楼是军工的导弹实验室,独门独院,面积比较大,经过改装完全可以为工厂所用。但由于“军工”搬迁之后交部队使用,这个大楼做了马棚,房间也受到破坏。为了做好搬迁工作,工厂决定成立搬迁办公室,由供应组组长钱金发负责,并抽调有专业技术经验的王勤章。首先,由厂领导带头,机关干部参加,进行大清扫活动;然后,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位置;最后,由厂、车间领导带领职工,自力更生对设备安装地基、动力线和照明线进行施工,安装设备和试车、使用等。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把原来的导弹实验室变成校办工厂,为教学科研生产创造了条件。

总之,建厂初期,无论是从各方面调来的干部、工人,还是临时来厂参加锻炼的干部家属,经过学习对创建学院和工厂的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实际工作上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怕苦和累,善于克服困难,尽全力完成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并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例如,学院组织的首届歌咏比赛,工厂的工人、干部全部参加,除了演唱两首当时流行的歌曲外,还有一首由老工人祝成义创作歌词的歌曲《毛主席的工人最听党的话》。歌词的内容是:“毛主席的工人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里安家。祖国需要强海军,船舶学院把根扎,海建厂里来安家。嗨!祖国需要强海军,海建厂里来安家。”

此歌是根据《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改编的,充分反映了工厂的工人、干部的精神面貌,在比赛中受到全院同志的好评,也受到了哈军工老院长刘居英的赞扬(他当时出差来哈观看了哈船院首届歌咏比赛大会)。

(作者:杜洁,1931年生人,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校级巡视员)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