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大海的声音-凯发ag平台

 倾听大海的声音-凯发ag平台
倾听大海的声音
——杨士莪院士传记
作者
唐晓伟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9-04-26

第六章 创建专业

第一节 拓宽专业领域

1960年夏天,完成南海考察的后续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电子所水声研究室领导的同意后,杨士莪坐上了返哈的列车。回到已阔别三年多的“哈军工”,飞檐碧瓦上的啸天虎,朱红立柱的中国气派,久违的“军工大院”让杨士莪感到亲切而温暖。

从1953年在哈军工初登杏坛,到1960年重返军工,在杨士莪“拔节”成长的几年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随着国家海军装备的发展和需要,也有了很大调整和完善。初期设置的海道测量、舰炮与弹药、鱼雷与水雷、无线电通讯、造船五个专科,经过创建和调整,陆续增加了雷达、声呐等专业,几乎囊括了当时海军所需要的全部技术门类。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海军装备的“声呐”均为苏制产品。为了培养能够安装、维护、修理、使用声呐设备的工程师,1953年12月,中国第一个声呐专业伴随哈军工的成立而建立起来。毕业于复旦大学数理系、调自华东雷达营的何祚镛奉命创建声呐专业,当时与雷达专业一起,成立“雷达声呐教授会”。雷达声呐教授会隶属海军工程系四科,编号为314教授会。1954年,哈军工在第二期学员中开始设立“雷达与声呐”专业班,这些学员毕业后的去向是成为部队参谋、舰队业务长、军校教员等。

从1956年开始,声呐专业独立设班。该专业的第一个教育计划基本上是由苏联顾问伊·叶·查理巴耶夫提供,他也指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在其提议下,海军工程系于1955年建成水声测量水池,这是中国第一个水声实验水池。

至1958年,第一批声呐专业学生毕业,中国第一个四年制声呐专业开出了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全部专业课程。这其中涵盖了“水声学理论基础”等课程,同时能够开设相关课程的主要实验。学员的毕业设计是师生结合教授会的科研或实验设备研制工作完成的。

根据哈军工当时“密切结合教学工作,适当联系解决国防生产中某些技术问题”的科研方针,虽然声呐学科正处于专业新建、师资与教材均属起步的阶段,但在院系的倡议和领导下,师生们积极考虑研究方向和选题,声呐教授会的科研工作,也因此取得了一些突出成绩。如以周福洪为首的“换能材料研制组”研制出新型换能材料——“铁淦氧材料”,其磁致伸缩性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电声转换效率更高,获得国防部、海军司令部致电表彰;辛业友、何祚镛等带领师生承担的“水雷探测声呐”“声速梯度仪”的研制,都是我国该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

这些教学过程的完成、科研工作的展开,为哈军工声呐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奠定了该专业在全国的“领头羊”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在全国兴起的“水声热”中,全国陆续有十余所院校筹建声呐、水声等相关专业,纷纷派师生到哈军工进修,既听课又参加声呐教授会的教学活动。

哈军工的声呐专业虽是国内水声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排头兵”,对声呐也开始有所研究,但师生在湖上、海上试验时,经常发现很多试验现象并非单纯从设备角度就能解释清楚,为此,师生明显感到受已有专业限制,很有改革的必要性。但改成什么样?怎么改?这些问号时常徘徊在何祚镛、辛业友、周福洪、王鸿樟、谢钟朝等声呐专业创建者的头脑中。

而此时的哈军工,也正面临着一场重大调整。从1957年就开始酝酿的“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中国军队高等技术院校的战略性大调整,时机已渐趋成熟。

早前,陈赓在给中央军委的《关于调整军事工程学院任务的报告》中写道:“今后所需工程技术干部的数量都会增长很快,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学院无论如何不能满足需要,势在必分。从现实可能性看,军事工程学院常规武器各系已具有一定规模,分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报告提出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双方兼顾,照顾尖端”的战略思想,并提出将哈军工的培养目标由“维护使用工程师”改为“研究设计工程师”。哈军工要在几年时间内建成全新的军事工程学院——一所培养目标更高、技术水平更高的军事技术学府,以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杨士莪回到哈军工后,根据声呐专业师生的要求,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对苏联水声科学发展的了解,同时也向大家宣传自己对拓宽专业领域的想法,他说:“各位是咱们国家声呐专业的‘开国元勋’,我是‘半路出家’学习水声的,水平实在有限。但因为看到了苏联是怎么搞水声的,也参加了中苏联合南海水声考察,体会到水声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专业,单靠现有的声呐专业,学科发展必然没有后劲,对未来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拓宽专业领域,建立一个包括水声物理、水声换能、水声设备三方面,覆盖水声各个领域的水声工程专业!

‘水声物理’是水声技术的物理基础,‘水声换能’是研究能把声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换的水声换能器,‘水声设备’解决利用声信号实现水下目标探测、识别、导航定位、水声对抗、水声通信等各项功能设备的研制。

‘水声物理’与‘水声换能’偏于理科,‘水声设备’偏于工科,这三个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水声学科的主要内容,也形成了一个贯通、全面的专业链条。这样,从理论到换能,再到设备,就贯通了这个学科的‘上中下游’,形成了完整的水声学科体系。用水声物理、水声换能、水声设备三驾马车,才能更好地拉动整个水声学科的发展,而且这三者的紧密结合是水声技术发展的趋势。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只能一直使用别人的声呐,跟在人家的后面跑,谈何未来的自主发展和创新?只有建立起这样一个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适合我国条件的声呐装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前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师生们已在工作中多次感到声呐专业的局限。杨士莪与师生们坦诚的交流,引发了声呐专业师生间关于专业建设的思考和共鸣,这些充满魄力与实干精神的年轻人达成了一个共识——水声专业的未来发展需要走工程与物理相结合的道路,研究水下声传播的水声物理、水声换能器和声呐电子设备,三者必须配套并重。

编辑:b_xueying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