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生 李晔: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凯发ag平台

 李荣生 李晔: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凯发ag平台
李荣生 李晔: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作者
李荣生 李晔
来源
船舶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05-11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学校持续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学校奋力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奠定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前进定力。全校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学校新征程上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深刻认识到讲话精神为学校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扎根黑土逐梦深蓝再立新功注入了强大动力;深刻认识到讲话精神为学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精准路径;深刻认识到讲话精神为青年学子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谱写青春华章吹响了奋进号角。

现工学周报、工学网同步开设“弘扬哈军工精神 勇担强国强军使命”专栏,邀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书院执行院长分别谈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贯彻和深化认识,进一步推动全校师生掀起兴海报国的生动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交出一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船舶工程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引领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发展”,聚焦“立德树人、服务国家、人才强海”,切实推进学校、学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让哈军工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辉。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船海领域拔尖急需人才

学院党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可靠顶用人才和引领未来发展的船海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院党委始终把抓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融入教学的“结合点”,明确提出“国家战略需求在哪里,人才培养就到哪里”;深化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养船海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引导学生“到部队去攻克关键领域技术难题,到企业去做需求牵引出来的重大问题”;依托学校未来技术学院、中英联合学院,全面梳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新增海外优质生源基地1个,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建立博士双学位培养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内容不断丰富。2023年,学院教师分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新增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论文2篇。

二是推进船海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成立船海课程思政中心,利用学校船海学科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术基础优势,推动船海领域课程资源建设大协同;利用“哈军工”历史资源、船海领域行业资源、人才培养成果资源,依托特色文化开展船海类教师培训;发挥船海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船海科技创新重要基地的优势,与数十家船海企业、院所联合建立课程思政合作育人实践基地;联合全国25所高等船海院校,成立高等船海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为培养引领船海领域未来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凝聚智慧、汇聚力量。2023年,学院教师获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特等奖,《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入选第三批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培育项目。

三是推进“书院 学院”双轮驱动育人机制改革。建立双院联席制度,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书院 学院管理服务的完整闭环;双基组织下沉书院,打破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育人边界,带领本科生科技创新;教师团队下沉书院,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共同夯实班主任和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书院 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推进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建设;实施“学院 书院”双擎驱动工作机制,强化招生就业和专业选择工作。2023年,学生分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省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以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3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最佳创意项目1个。2023届本科生升学率73.11%,创学院历史新高。

二、坚持服务国家,支撑船海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院党委坚持创新、引领、育人、报国的科研宗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强化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育人,担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一是强化船海学科高原高峰优势。学院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强化智能海洋航行器技术、极地科学与技术、新船型开发及高技术船舶等优势研究方向,拓展跨介质动力学、零排放船、海洋牧场、深海采矿、海上发射平台、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方向,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等全创新链条的协调发展;面向龙江,引导教师聚力水系,承担黑龙江省水系绝大部分船舶设计、技术服务及港口、码头、航道整治规划、设计等工作;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来自中国和海外多个国家的11位船海领域院士组成委员会,聚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二是强化科技服务国家职责。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聚学科发展多方优势力量,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基础研究和有组织科研,提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不断做出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强力支撑国之重器研发;加强重大科研任务谋划,进一步强化与701、708、719、系统院、航天一院等大院大所的深度科研合作,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强化行业标准作用,大力推动优势成果转化,引领船海领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23年,学院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省部级奖1项,国家级学会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和获评数量创历史新高,基础研究不断加强。

三是强化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面向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优化重组海洋智能航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助中国船舶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完成水动力学、船舶结构安全和水力发电方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和获批。依托平台,联合全国优势力量参与国家战略、行业规划论证,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真科研,打破“会什么做什么”科研模式;加强大院大所交流,以有组织的科研合作模式,深度参与国之重器研制,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合作联盟,促进关键技术的快速转化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坚持人才强海,打造船海领域高质量战略人才力量

学院党委深刻把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政策部署,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和投放,做好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推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一流师资队伍,着力打造一批创新链、教育链、队伍链贯通融合的百年团队。

一是大力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学院坚持师德为本,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打造扎实的学识水平、涵养宽厚的仁爱之心,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鼓励青年教师挑大梁、当主角,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涌现出一批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先进典型。2023年,学院教师获评第一届工信杰出青年、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全省师德先进个人。

二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引育用”全链条。学院制定《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中青年教师发展规划方案》《“引才伯乐奖”奖励方案》等人事制度、方案、文件;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成立引才小组、自筹经费、全面宣传,多措并举“筑巢引凤”;举办“船人论坛”,搭建国际合作网络,扩充引才渠道,压实团队负责人育人主体责任。2023年以来,新增国家级人才7人,入选中科协青托1人,高水平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引育用链条逐渐完善。

三是打造一流“百年团队”。学院建立成果导向的团队资源投放机制,打造团队的“学术标签”,梳理明晰团队创新链、教育链、队伍链;围绕学科方向和国家需求,助力“大团队 大成果 高层次人才梯队”的团队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学院3支“黑龙江省头雁团队”聚集效应,构建有组织的一流教学科研团队。2023年,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未来,船舶工程学院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综合改革,深化人才自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力度,不断在服务国家中彰显学院担当、作出真贡献。

编辑:刘涛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