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陈建新,86431校友,1997年至今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作,我国深空探测航天器设计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深空探测领域研究和工程实践。主要研究领域是空间机器人、航天器控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14年获得“嫦娥三号有突出贡献者”称号及国防科工局技术进步特等奖。相继担任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四号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师。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问,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几代中国航天人为之不懈奋斗,陈建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师、我校86级校友陈建新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他说,航天事业神圣艰辛又充满挑战,我有幸参与其中,为中华民族的航天梦贡献微薄的力量,母校的培养为我的航天梦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夯基:求学船院
自己能够有机会助力祖国的航天事业,陈建新首先想到的是从本科到硕士,在哈船院求学期间,他的恩师赵国良、张奕群、李肇东、李文秀、唐述纯……是他们的谆谆教诲、授业解惑为他今日的“飞月探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受到父亲的影响,陈建新从小就将高考的目标锁定为军工大院。1986年,陈建新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拿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完成父亲夙愿,也圆了他的梦。
电路基础、模拟电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在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陈建新飞往星空宇宙的基石。电路基础授课教师李肇东,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他经常说,我们学校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你们以后很多人要做总师、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带队伍,严格自律是平日里最基本的要求;班主任李文秀老师在生活上爱生如子,给予大家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学习上也同样是学生的楷模,再复杂的电路示意图在李老师手中都变得清晰易懂,李老师每次课后满满一黑板的板书,线条准确、注释清晰,其精度如同教科书,查不出一丝错漏,规范的板书让同学们心生敬意。
1990年,陈建新如期完成本科学业,大多数人选择奔赴工作岗位,而陈建新选择继续留校读研。对于这个决定,直到现在陈建新对他的线性代数老师张奕群充满感激,“趁年轻多学知识和本领,以后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陈建新心中,1993年硕士毕业后,又继续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并于1996年获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博士学位。
硕士期间,陈建新跟随导师赵国良教授学知识、做实验,从了解一个问题的背景、状态,到一个工程方案的调研、立项、研究、解决,陈建新跟随导师在一次次海试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习方法、锻炼动手能力,这对于他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具体的工作与学习中,与导师赵国良结下了亦师亦友、无话不谈的深厚情谊。
陈建新说,一生中,最幸运的莫过于曾经在母校跟随恩师们学习,他们扎实的知识理论功底、治学严谨的态度、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身正为师的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能够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仰望星空,探索浩渺的宇宙。
结缘:二度飞月
博士毕业后,陈建新便留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作,追随吴宏鑫、叶培建等中国老一辈航天人从事空间机器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究工作,这让他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结缘,开启了中国航天人“飞月探火”的故事。
陈建新与“嫦娥”真正结缘在2008年,作为嫦娥三号月面巡视探测器的副总师,组织和率领团队创新突破月面巡视核心关键技术,为实现我国首次月面巡视勘查做出了贡献,2014年获得“嫦娥三号有突出贡献者”称号。在参与嫦娥系列探测器的研制工作中,在老一辈航天人的指导下,陈建新主要负责月面探测巡视器的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和综合电子分系统的设计、研制、集成与测试验证工作,以及完成探测器在月面的飞控任务,陈建新技术上不断成熟,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深空探测经验,时刻做好了为国家进一步向宇宙进发的准备。
2014年12月,嫦娥四号月背探测任务国家正式立项,陈建新担任嫦娥四号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师,这一次他的肩头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陈建新介绍说。虽然有嫦娥三号的技术基础,但是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未知因素和各种风险非常高。针对月背的特点,如何应对未知环境,解决巡视器的障碍识别、路径规划、轨迹生成和防滑移协调运动控制;对巡视器进行准确定位定知等都是探月团队面临新的挑战,陈建新既要带领团队解决技术上各类“卡脖子”的问题,又要对外进行技术沟通和协调,针对系统设计、方案设计等问题选取突破方法。
陈建新及团队不分昼夜地与数据和资料打起了交道,并积极主动地与专家沟通,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解决了着陆器的制导、导航与控制,巡视器保安全移动控制,巡视器自主导航控制等技术难点,随着一个个技术难点被突破,陈建新对“嫦娥”也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彷佛距离宇宙太空更近,看到了更多璀璨的繁星”解决技术难题后陈建新兴奋地说。而这些在嫦娥各型号探测器研制过程中的“摸爬滚打”为他日后深空探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也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月背实施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嫦娥”飞九天,“玉兔”游广寒,这不仅是每一位中国人为之鼓舞和骄傲的时刻,也是全人类千百年来探月梦想征程中的里程碑。
攻关:“天问”探火
“嫦娥四号”任务让中国航天人深空探测技术更加成熟,也让我们对探索更远的星球充满信心。陈建新介绍,在嫦娥四号研制阶段,中国火星探测任务也悄然进行着。2016年1月,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陈建新被任命为两大探测器探测系统的“双料”副总师,开始了一面飞“月球”一面奔“火星”的“超常”职业生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苏联、日本、印度、阿联酋等国家已经实施了44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为43%。“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就要完成‘绕、落、巡’,暨火星环绕、火星表面降落、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还没有先例,这对中国航天人无疑是一次大考。”对于“探火”任务陈建新有着冷静而清晰的认识。
火星探测任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作为我国的首次研发的火星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火星表面,进行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的研究,初步建立火星档案资料。
陈建新及其团队全面负责探测器系统火星车gnc分系统的各项任务,面对一切未知的环境,陈建新要将火星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尽可能地考虑到。“火星上可能存在的沙尘暴、夜晚温度过低是否会对探测设备造成破坏?火星距离太阳1.52au(天文单位),火星车接受过少的太阳能,对车载相机以及光学敏感器是否造成影响?火星车上面的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能否准确高效地实现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移动探测?探测器中的通讯传输设备能否受到未知环境的影响而导致任务失败?……”一连串的疑问和难点,陈建新深感“压力山大”。
为了对抗环境的不确定性,相机对星球环境的感知,团队进行了数学仿真、物理仿真、软件测试验证等大量试验;为了提高制导与导航分系统的效率,专门组建了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攻关队伍,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对系统的核心算法不断进行优化设计和计算平台的测试验证。通过火星车车载相机获取火星上表面环境的图像,对探测敏感器的光学、电路、热的设计等都有着精密的要求。
当任务完成进行测试的时候,却发现了图像上偶尔出现暗条,“国家使命不能存在一丁点误差,必须立刻排查。”陈建新迅速组织队伍,对整个敏感器进行问题筛查,经过整个团队长达一周时间的昼夜奋战,终于解决了该问题。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团队每天几乎都面临新的挑战,2020年随着火星探测器发射的窗口期临近,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型号任务不能中断,所有人以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流程,“保护好个人就是保护好队伍,祖国的航天事业不能因任何事耽搁。”
随着“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底色:逐梦深空
我国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这来自中国千年前嫦娥奔月的故事,寄托着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问”,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来源于诗人屈原的长诗,面对未知的天地,屈原提出了疑问,表达了对真理执著的追求。从传颂千年的传奇故事,到今日中国航天人飞空探月;从屈原向天叩问宇宙起源,到今日中国航天人探索火星,是什么穿越时空将我们相连?是中华民族对未知探求,永恒炽热的探索激情;是中国人民勇敢突破、上下求索的勇气与浪漫;更是中国航天人不懈奋斗、爱国奉献最本真的底色,也是陈建新最朴素、最本真的写照。
2014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陈建新有幸参加,当时他就站在第二排。“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我们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你们作出的卓越贡献、立下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让陈建新激动不已,至今仍是他一路向前的不竭动力。面对祖国和人民给予的荣誉,陈建新说,“我们做的是最平凡的工作,只不过我们所作的事情距离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更近一些,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我的母校。”
巍峨的教学楼、整洁明亮的寝室、望不到头的军工操场……在陈建新看来母校的一切都有规矩、成系统。86431班,39名同学、24名男同学、15名女同学,这是陈建新永远铭记于心的一串数字,来自祖国四海的同学相聚于此,学习上比学赶超、劲头十足,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亲相爱,男生帮女生补习难懂晦涩的专业课知识,女生把用不了的饭票倾情相送……类似的小事,虽时隔多年,陈建新仍如数家珍,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校的第一个中秋,陈建新至今难忘,学校为了帮助新入学的学生消除思乡之苦,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中秋晚会,班主任、辅导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中秋,同学们各显其能,唱歌、快板、舞蹈……欢声笑语缓解了大家的思乡情绪。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风,勤学苦练、不甘落后的学风,让86431成为一个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战无不胜的班集体,这成为86431的39名学生逐梦飞翔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老师们严谨求实、朴素无华的治学精神,教会我独立学习的方法、独立工作的能力;他们勇于探索、不骄不躁的高贵品质,让我明白‘将冷板凳坐热’的道理;哈军工精神早已化为我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不竭动力,‘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更教会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家国情怀。”陈建新说。
谈及祖国的航天事业,陈建新认为,航天的大环境,是一个可以培养人、塑造人的舞台,他鼓励学弟学妹在大学期间要有仰望星空的志向和勇气,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事业的情怀;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静下心来多学习、多读书,面对挑战和光环从容不迫而敛气凝神,欢迎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飞天的道路上毫不动摇、一路凯歌。
宇宙深空的秘密何在?面对来自几千年前的提问,今天的中国正在解答;面对未来漫长的岁月,陈建新的答案从未改变,他将自己的光荣和梦想与星辰深空紧紧相连,迈出一步步坚实而有力的步伐。